招募的專業思維:教你建立結構化面試流程
選才的方式包羅萬象,評估方式也因為不同主管而標準不一;選才變得「憑感覺 」,經常會讓人資無所適從。因此,身為現代伯樂的人資們,到底該如何準備公司的選才方式,才能找到最適合公司的千里馬呢?
選才的方式包羅萬象,評估方式也因為不同主管而標準不一;選才變得「憑感覺 」,經常會讓人資無所適從。因此,身為現代伯樂的人資們,到底該如何準備公司的選才方式,才能找到最適合公司的千里馬呢?
能夠有結構化的面試流程,並搭配工作職能面談的話,可以更有效的預測工作績效。然而,這樣的做法必須先有心理準備,一開始執行工作職能的面談的時候,將會耗時耗力,但是只要能徹底執行且完成的話, 公司將不擔心找不到最適任的人才。現在就讓我們來檢視工作職能看似麻煩,卻又可以化麻煩為成功動力的地方吧!
許多公司認為招募是被動的,由求職者先主動投求職信,才會再篩選出適合的求職者。但是,在現今的科技時代裡,不論是HR還是求職者都必須主動出擊。求職者會使出渾身解數,擠破頭進入理想的公司;至於公司則是為了網羅最優秀的人才,設計出最妥當的篩選方式。
工作職能行為面談讓身為面試官的你,能夠有效率蒐集求職者的技術及能力是不是與所開職缺相符,也能預測其未來的工作績效。
雖然工作職能在1990年代前就已經出現,卻鮮少人知道它到底是什麼。直到近幾年來,許多名列財富世界500大的Google、HP、NIke、Volvo等公司才開始重視工作職能來應用在許多方面,其中以依靠工作職能為中心的人才管理策略來幫助他們吸引、保留和發展人才,並加強企業的價值觀。
管理者都知道,如果你想要有效執行公司的策略,你需要合適的人與團隊,沒有人,一切都是空談。但找到合適的人選是非常困難的,尤其當失業率每年創下歷史新低,而市場對人才的需求持續提升。難怪“找對人”跟人才保留一直都是高階主管茶餘飯後聊天的話題。
要讓求職者真正的感到愉快是要透過待客的方式。企業需要提供公平的「交流」;求職者在申請工作時付出了很多,他們願意交出眾多的個人資料 - 詳細的履歷、面試前的筆試、用心寫的求職信等等,當他們得不到任何回應時,會令人非常沮喪。
雖然企業雇主別無選擇地必須做出僱用決定。但是他們可以「選擇」使用哪種方法來做出這些重大決定。透過一般心理能力(GMA)測量可以了解履歷上所看得見的教育程度和工作經驗不能作為面試的指標性問題。「認知能力」、「工作樣本測試」、「人格測驗」,以及「結構化面試」才是招聘的過程及成果達到最好的產能。
在一個公司體系下,許多部門(包括製造、行銷、財務、採購、等)已經走向科學導向的管理模式,但人力資源管理卻久久未趕上這個趨勢。在全球的大型企業中,幾乎找不到一間有把“科學化”設為人力資源管理的目標之一。其實亞馬遜以及Google正努力將他們的人力資源部門完全科學化,透過數據資料來協助人資做出精準的決策,並排除個人的猜測或偏見。
隨著科技進步,人工智慧(AI)的蓬勃發展,對整個社會經濟、企業、甚或個人都會產生巨大衝擊,因此如何因應未來人工智慧的產業,避免工作機會被機器取代的窘境,便成為所有人都應該重視的課題。因此,在自動化和人工智慧時代來臨之際,我們對失業的恐懼是真實的。